- A+
文|李咏瑾
若干年前,看过纪录片《高十》的观众应该对主人公唐尚珺充满波折的高考之路印象深刻:历经高中十年、瞒着家人七赴高考,终于获得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在纪录片的最后,唐尚珺带着垂垂老矣的父母站在了名校的门口,此时音乐激昂,阳光灿烂,观众也深受感染——仿佛无怨无悔的付出终于迎来了美好的结局。
岂料“结局”远非结局,唐尚珺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:执意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后多次赴考,直到今年,33岁的他第13次参加高考,最新一次的成绩离他放言冲击的清华尚差90多分。明年是否再入考场?不言而喻的答案令人心情沉重。
在如今多元化的价值观下,网络上针对唐尚珺的争论变得扑朔迷离:赞成他的人,佩服其唐吉诃德式的执着,为了心中的理想甘冒巨大的压力而无怨无悔;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的执着早已扭曲为偏执,似乎是在借高考来逃避成长过程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与压力。
其实,屡败屡战的唐尚珺到底是捍卫理想主义的勇士还是懦夫,应该从其屡战高考的得失与其未来发展是否相适应的“度”上进行考量。应该说,来自广西防城港市农村的唐尚珺并不是一个天资过人的学生,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,他的分数连三本线都没过,远远谈不上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一边是原本的生活环境贫穷而闭塞,另一边似乎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名校、才能迎来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焕然一新——彼时毅然选择重回考场的唐尚珺虽然悲情,依然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。
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,唐尚珺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,但他在周遭的不理解中再次选择复读。接下来的数年间,死磕“清华梦”的他接连放弃了吉林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、重庆大学……成为了诸多名校“永远得不到的学生”。
在人们的瞠目之余,唐尚珺的一意孤行远非孤例,打开百度搜索“高考钉子户”,出现的一长串名字背后,各有其脱离不了高考烙印的沉重人生。而放眼望去,隐匿在这一群体之后,是数量庞大的小镇青年、寒门学子想要通过高考制度改变人生命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。这些努力固然值得我们尊重,也值得社会各界伸出援手、鼓励和帮助更多这样的有志青年超越梦想、成就自我,但也要警惕部分年轻人过犹不及,将全部希望孤注一掷于高考、全情寄托于名校。然而世界之大,山外有山,即使考上名校,也不意味着人生从此登顶、一劳永逸。
实际上,人生的挑战贯穿始终、无处不在。即使名校毕业,也还有择业等诸多难关需要逐一面对。如果视域一味趋窄,形成“非……不去、非……不要”的惯性思维,并且赌上自己全部的机会成本一力死磕,一旦遭受挫败,一直以来的理想信念轰然倒塌,那接下来的人生又该如何自处、何以为继呢?
近些年,“高考工厂”与“小镇做题家们”饱受热议,对这些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、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不断奋斗的年轻人,人们一方面敬佩他们志向远大、精神可嘉,但另一方面又对这一语境下日渐功利的教育模式充满忧虑:当学习异化为不断刷题的单一维度,当理想异化为“要去城里拱白菜”的庸俗目标,这样的年轻人即使进入名校接受了高等教育,也仍旧内心匮乏、充满焦虑,无法妥善地协调好自我与社会、自身与他人的关系。
学习的本质,是系统地认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,再找准自身于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定位,而这一过程贯穿人生始终,不仅限于学历教育。唐尚珺复读12年,对高中三年的课程掌握得滚瓜烂熟,然而其它更重要的方面,显然还有急需填补的空白等着他去好好补课。什么时候补明白了,很多执念自然也就放下了。
作者系青年作家、文艺评论家
【作者】 李咏瑾
南方评论
来源:南方+ - 创造更多价值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